登入
佛教所說的「滅苦」,有兩種不同的層次:一種是在自己滅苦以後,再也不到世界上來受苦受難;另一種則是在自己滅苦之後,不但不離開苦,反而繼續留在這個娑婆世界,為眾生救苦救難,這就是菩薩道的精神。其實只要我們內心的觀念能夠轉變,苦就不會存在。但因為我們有身體,即使觀念上已經很清楚什麼是苦,在某些狀況下,也會因為突然的不舒服而產生一些情 緒、心生後悔,再度感覺到痛苦。就是由於這個原因,有些修行人雖然已經離苦了,還是會因為無法確保永遠不再受苦而擔心未來,只希望趕快離開這個世界,一旦離開,也不願再回到人世間來。但對真正的菩薩而言,沒有一個地方是苦的,也沒有一個地方不是苦的,他深知世人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為不夠深入苦,只要深入苦以後,就不會再以為那些是苦了。除了肉體上的苦之外,生活、物質條件上的苦也一樣需要超越。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能夠吃苦耐勞,即使在非常艱苦的生活狀態下,還是過得很快樂。因此,消極的出世並不能帶來真實的快樂,只有積極的知苦、體會苦,從苦難中成長,才能真正的離苦得樂。當我們漸漸脫離痛苦、得到快樂,能做到身在苦難之中而不以為苦,就是真正的「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