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吃茶趣基隆地區114年第三季3-12~樂活紓壓禪~相信家裡有長輩或是工作上、休閒時,與長者們對話時總會聽到長者們說一句話“食老無效”……。年紀大的人往往對自己沒有信心;總認為自己沒有用了,身體機能退化,行動力變差。對於長者菩薩們減輕日常生活壓力的方法上;果瀚老師以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鼓勵長者學員們好好善待自己,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時代在進步,多聽、多學習以及在與年輕人互動時不倚老賣老,將自身生活中歷練出來的智慧,與年輕人分享,就能從年輕人身上獲取新知。心態上改變、調整了就能減緩溝通上的壓力。 聖嚴法師曾開示:我常笑說,「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前程美似錦,旭日又東昇。」有宗教信仰和沒宗教信仰的人,到了老年,生活差異就很大。有人可以重新展開第二春,或在心理上已準備好死亡及死後的重生;有人則愈老愈勤於求神問卜,不知未來在哪裡?老來多照顧自己的身體是應該的,但把它當成生命的全部未免有點可惜。現代人平均壽命逐年延長;老年人雖然體力、心力慢慢損耗,但由於經驗豐富、資源頗多,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是可以再創事業。然而,老年人比較患得患失,禁不起大幅度的失落。青年及中年時衝勁十足,對於人生的起伏及落差,多不以為意;但老年時,對這種大變動的承受力比較差,因為精力已衰退,大不如從前了。不過,老年的人生像黃金般的蓮花,必須盡力維護。不論從事宗教公益義工,或上空中大學、社區大學繼續進修,都是很有意義的事,可以擴增生命的活力。以我個人而言,真正開始弘法是五十歲以後的事;對社會的影響力,則是在六十歲建立法鼓山之後才更彰顯。我和弟子們開玩笑,如果我在六十歲之前死了,就沒有法鼓山的志業了。很多人認為青壯年耕耘,晚年是收成、享福的時候。話雖如此,但人老了是否還要收成名利、地位、權勢?不是的。應該是將你耕耘的結果廣布於社會,與人分享。其實從小到大到老,我們都是一路學習,同時也一路在收成。所以,晚年時應該將你此生的經驗、資源奉獻給社會及其他人,讓下一代有機會發揮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