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吃茶趣基隆地區114年第一季1-5~禪悅為樂~新年度樂活課程主題採漸進式地體驗及運用於日常生活的禪修方法。長者學員菩薩們雖然沒有打坐基礎,但重點在於引導長者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觀念的調整及方法的實踐,慢慢地透過運用練習隨時放鬆自我身心,進而體驗、享受“禪悅”。本堂課果瀚老師以簡略介紹“禪悅”之意;並帶領長者學員們練習將個人的心念集中(現在),雜念、妄想(未來)的負擔減少,此時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身體放輕鬆,不去想過去也不想未來,實實在在地活在當下。勉勵長者菩薩們如果日常能夠常常保持放鬆身心,就能夠體驗到禪悅之樂。以下恭錄 聖嚴法師 開示:~愛的層次,快樂的種類~許多人問我,愛人或者被愛,是安全溫暖的,追求快樂與愛,也是很有意義、很舒服的事。如果來修行禪法,連愛與快樂都沒有,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尤其是西方人,特別重視快樂與愛。我們先要來瞭解愛的層次:①占有的愛:愛是互相的占有,我愛你,你屬於我;你愛我,我屬於你,這是占有或獨取的愛。②同情的愛:是一般人說的同理心,也就是同情心,這不一定是占有,而是看到他人痛苦,願意協助使得其快樂。③犧牲的愛:為了愛,可以犧牲自己。世間的愛大概就是這三個層次。占有、獨取的愛當然不好;同理心、同情心的愛是可以的,但不可能對每個人都會產生這種愛;犧牲的愛,則是非常痛苦的事。快樂的樂也可分為三種:①刺激的樂,②發洩的樂,③放鬆的樂。刺激的快樂,應該以男女的性慾為最刺激,如果不斷地連續刺激,那就變成了苦事。發洩的快樂,是放縱狂歡,例如不停的飲酒作樂。放鬆的快樂,則以禪定的定樂為最穩定、持久,但是出定之後,不繼續打坐修禪定,定力退失也會痛苦懊惱。這三種樂都不是究竟的快樂。(二)解脫之樂最快樂-所有的快樂,都沒有比從自我的執著、煩惱而得解脫更快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的佛法只有一味,是解脫味。禪修的目的,就是為了解脫的樂,即使在修行禪法的過程之中未得解脫,但是,在自我中心愈來愈淡時,痛苦也會愈少,漸漸就得到解脫的快樂。解脫之後,對任何一個人的愛,絕對是無條件的,沒有時間性,也沒有一定的對象,這種愛是平等的慈悲,是絕對的愛。但並不是把對動物跟對自己的親人同等看待,還是人是人,動物是動物,這是智慧;如果把動物和自己親人同等對待,這不是平等的慈悲,而是愚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