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吃茶趣基隆地區113年第四季4-4~從此岸到彼岸-專注力練習~今天是24節氣的霜降;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意味著將迎接冬天的到來。基隆受東北季風影響又是風又是雨的,氣溫也明顯下降,在課前提醒長者學員們外出攜帶外套及傘具,走在路上或是騎車務必小心地上濕滑,近期聽聞不少因不慎跌、滑倒腦部受傷的個案。本堂主題單元在作專注力訓練前;果瀚老師分享介紹何謂“此岸”與“彼岸”的觀念心法,當自我在無奈、無助、失望、痛苦中,透過佛法的薰習與實踐,讓自我從煩惱的苦難中脫離生死的苦海-此岸,透過圓滿修福、修慧的任務而到達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雖然觀念對長者學員們似乎有些深奥,但還是祈盼長者們只要在日常生活點滴中,實踐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的三好就容易“到彼岸”。恭錄 聖嚴法師 開示~深般若與淺般若~一般人都知道般若即是智慧的意思,但世間凡夫的聰明才智、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雖都是智慧,唯不能稱為般若。許多的發明家、學問家,乃至於宗教家都有個人的聰明才智,能夠見古人及他人之所未見。但世間的智慧都有自我中心,哲學家們認為有一個絕對的、最高的、最後的真理,或是神的存在。這些都能稱得上是智慧,然與佛法所說的般若則是大不相同。出世間的小乘聖人阿羅漢已然破除我執,從自我中心、自我煩惱之「有」中得到解脫,那種無我的解脫,算是般若,但也只是「淺般若」,還不是「深般若」,比起大乘菩薩的智慧,仍有所不足。因為大乘聖位菩薩的智慧是離開有無二邊,不執著凡夫和聖人的同異,凡聖平等,有無同體,入世化世而不受世間現象的沾染困擾,所以稱為「深般若」。如果到了成佛的境界,那就叫作「甚深般若」或「無上般若」。佛經裡對於深般若和淺般若有一比喻,叫作「三獸渡河」。故事是說有兔子(喻聲聞)、馬(喻緣覺)、大象(喻大乘聖者佛),三種動物同時渡一條河,兔子下了河之後,因為身體太小,腳踩不到河底,只能浮在水面渡河,對於河的深淺渾然不知;馬過河時,也只能知道二邊河岸的深淺,對於河中央的深度則無法知道;而大象對於河的這岸到彼岸之間全程的深淺都很清楚。渡河的意思,引申為從煩惱、生死、執著的這一邊,到達沒有煩惱、脫離生死、沒有執著的那一邊,亦即解脫、涅槃。佛是無上的大涅槃,阿羅漢與緣覺是小涅槃;同樣是般若,卻有深淺之別。凡夫眾生應當從修學佛法來開啟內心的智慧,此種智慧叫作相似般若,再從體會相似般若而實證實悟無相、無我及空的真般若。那就是從自我人品的成長提昇,而至自我的消融。雖然凡夫不知智慧的般若是什麼,但佛經告訴我們,般若是離我的,是破除我執的。當我們有煩惱時,表示我們還沒有般若,只要我們願意試著用佛法的觀念及方法幫助自己減少生活中所發生的困擾及問題,也可以叫作相似般若。其意為好像是般若,但並非真正的般若。禪的修行能使我們脫胎換骨,原因在於觀念的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或調整,那是對佛法觀念的了解以及自己親身實踐的體驗,感到受用,此乃相似般若之作用。然而必須是真正的開悟,才是真般若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