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活動
17 Feb 2025
協會活動
提昇人品系列~普門品共修~114年2月19日(星期三)下午13:00~14:00

協會每個月第二週星期三下午13:00~14:00舉辦提昇人品系列-普門品共修,本月第二週適逢春節假期,因此調整共修時間。理事長果瀚師兄長期不間斷地帶領長者菩薩們定期共修;是祈盼藉由共修,增長彼此對三寶的信心外,也能夠透過每位參與共修的菩薩產生共鳴,每個人的心力強弱不同,因為共修彼此支援、提起心力相互沾光。個人感受到光明、溫暖、希望後,各自回到家庭也能夠將這份法喜、安定的力量分享給週遭的親友。以下恭錄 聖嚴法師 開示:越慈悲,越智慧,越無憂-聰明的人,不一定智慧。真智慧一定少煩惱。但只有深入他人內心世界,關懷對方,才能得到真智慧……。通常,人有三種生命:一種是肉體的生命,它是由母親懷胎十月所生;第二種是歷史的生命;第三種是智慧的生命。短短幾十年的肉體生命之後,還有歷史的生命,但是僅有少數的人能夠留名青史。所以,站在佛法的立場,我們除了有肉體和歷史的生命,還有永恆的、無限的、超越於時空的智慧的生命,我們稱它為法身慧命。當母親生下我們這個身體,就像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礦石,要不斷地琢磨,才能成為一塊晶瑩剔透的寶石。因此,父母生下我們之後,必須經過一再地學習及鍛鍊,然後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產生智慧。~越慈悲越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為自己及他人解決困難,否則,這個人一定生活得沒有意義,既為自己帶來痛苦,也為他人製造麻煩。有些人一生下來就特別聰明,這並不意謂有智慧。事實上,聰明的人也可能是煩惱心很重的人;如果聰明而煩惱很少,乃至沒有煩惱,那才是清淨的智慧。智慧是可以培養的,而佛的智慧便是從慈悲心產生的,慈悲心越重,智慧越高,煩惱也就越少。所謂「慈悲」,就是多為他人設想,常替他人處理問題,相對地,困擾自己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少,也就越有「智慧」了。如何以慈悲心來幫助他人?一定要通過觀念和方法的,如果僅僅用財物,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必須要從心理的、觀念的、方法的,來幫助他人解決困難,這樣才是根本而能持久。所以,慈悲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面,是分不開的,只是它的功能和表現不同而已。有智慧的人,他的內心世界經常能保持平靜、清楚、明白,不受任何環境的情況所困擾,同時能關懷他人,做他人的知音、知心,讓自己深入眾生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慈悲心的表現。有智慧就一定有慈悲。譬如說,做父母的如果能進入自己孩子的內心世界,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懂得孝順、感恩;否則,只是要他來體諒你、接受你,或強迫他進入你的內心世界,兩代間的代溝將會越來越寬、越來越深。為人子女的也並不是只要買些衣物食品給父母,就叫孝順,而是要進入老人家的內心世界,隨時體驗、體諒、體察他們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登入